一.教材简介
1.追本溯源
教材基于省教改项目《面向专业需求、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高职数学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从2008年校本讲义逐步完善,历经17年打磨。最新版教材,着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融入建模思想、数学实验、专业应用和思政元素,形成知、情、意、行融通的内容体系。
本教材是国家精品在线课程配套教材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主要成果。

2.内容简介
内容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常微分方程,线性代数初步,概率论初步,数学软件MATLAB基础、数学建模初步、应用与实践、数学实验等。书后附有习题答案与提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简介等。每章以“学用数学”为主线展开知识脉络,按照“案例→概念理论→计算→应用→实验”的逻辑顺序组织教学单元。在每一节设置练习题、每一章设置复习题等多种助学板块。
3.特色内容
以德为先,设置“课堂微思政”,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价值引领。
与时俱进,突出与现代教育技术及科学计算手段的融合。第九章介绍了常用数学软件功能及其应用,并在每一章安排有相关的“数学实验”,使用数学软件解决对应章节中的计算问题。
应用筑基,教材中建立了常见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每章的“应用与实践”内容,强化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为专业学习夯实基石。
4.配套资源
本书为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书中二维码链接微课程和思政动画,配套国家级在线课程与《高等数学学习指导书》,提供全方位学习服务,拓展全时空学习场景。


二、教材设计思路与内容编排
1.德育为先
落实“三全育人”要求,融入课程思政育人内容。以德智技融汇为导向,全方位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内涵与育人功能,通过“课堂微思政”的形式,将数学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不仅丰富数学教育内容,让数学变得更有温度和深度,也让高职数学的教学回归到“育人”的本真目的。例如,第一章极限的概念引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第五章定积分的概念引出量变到质变的哲理等。
2.能力为本
深度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和数学实验内容,构建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实验——应用”为主线的“四段式”内容体系。着重强化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的训练,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一章均设有基于Matlab软件的数学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软件解决计算问题,提升科学计算能力;同时,每章的“应用与实践”板块,进一步强化应用数学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职业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易”学为主
体现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内容编排上,考虑不同专业需求,注意与专业课衔接;课程结构上,保证数学概念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又不过分追求理论的严谨性,合理略去大多数定理证明。立足于实践与应用,以案例驱动的方式引出概念,说明其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教学内容与高职学生认知的吻合性,对概念、定理采取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叙述。引进概念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编写,做到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力求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让学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
4.服务至上
作为新形态一体化建设教材,教材由线下的“书”和线上的“服务”两部分构成。其中,线上“服务”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形式提供:一是书中设置的二维码,链接丰富多样的微课视频、扩展知识等资源,用户使用手机等移动端扫码即可便捷获取;二是建设与教材完全配套的在线学习平台,涵盖教材每节的教学视频、相关知识扩展、配套训练题、每章内容总结与典型题型分析等,并且支持读者在线求助与答疑,为读者自主、高效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5.配套丰富
配有极为丰富的资源,包括微课视频、课件、试题库、实践案例库、微思政库、电子教案、试卷库等,这些均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课程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为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助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教材特色与创新
1.理念新:落实立德树人,突出职教特色
教材编写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体现学科特点,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为理念。以“三全育人”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赋予数学教材“价值引领”的重任。秉持知、情、意、行教学四要素,做好“融”字文章,将德、识、能有机融合为“三位一体”。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与科学计算能力,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实现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同步提升。
2.范式新:融合专业需求,衔接职业能力
教材致力于数学知识与专业应用的深度融合,实践“一个突破,两个衔接”。突破传统数学教学内容体系的束缚,紧密与专业学习需求、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相衔接。在概念讲解中引入专业领域应用背景,如结合行业典型案例与前沿技术分析讲解专业经典模型。数学应用与实践内容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工程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数学实验内容专注于提升学生求解数学模型与科学计算的能力,使数学学习真正服务于专业发展。


3.体例新:构建“四段式”体系,丰富学习资源
教材构建了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实验——应用”为主线的“四段式”体系结构,概念由案例与实际问题引入,每章设有应用与实践、数学实验部分。核心知识点融入“课堂微思政”,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教材各章节配套二维码,链接微课视频、扩展知识等多元化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其配套的网络学习空间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上教学服务完善,助力学生自主、高效学习。
4.内容新:精心设计应用,深入挖掘思政
教材每章的数学应用与实践内容,是对该章数学知识应用的精心总结;课堂微思政内容,是深入挖掘数学课程育人元素,紧密结合时代发展需求,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并经课堂教学实践检验的成果;数学实验内容,则是编者编程实践的真实呈现。这些内容的创新,为学生提供了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学习素材。
5.先行探索:融入德育元素,协同育人
教材编写团队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先行在第一版教材中即融入德育元素,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品德和职业素养提升的德技并修“化合作用”。多年耕耘,彰显了公共基础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方面走出了一条独具数学特色的教材建设之路。
四、教材实践应用及推广效果
1.四“微”课堂思政飘香
作为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主要成果,融入“课堂微思政”的高等数学教材是四“微”教学实践关键。课前以科学精神为主的课程“微价值”进行价值引领;课中:课堂“微思政”润物无声、以实践实验为主的课堂“微实践”进行能力培育;课后以“课程思政”思考题为主的课后“微感悟”进行升华,实现思政育人元素进课本,进课堂,进大脑。

2.教学模式革故鼎新
教材以“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服务专业教学”为目标,通过“应用与实践”融入建模思想,“数学实验”强化计算能力,结合专业案例,普及高职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计算机等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形成“四段式”新模式,以知识“产生—形成—实验—应用”为主线,帮助学生明晰知识脉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精神,解决高职生数学学习目的不明确、热情不足的问题。

3.校内应用成效成效显著
在我校的实践应用表明,四“微”一体的内容切入、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引入、“四段式”教学模式等改善课程“颜值”,学生获得感大大增强,教学实践成效显著。
①教学质量明显提升。2015至2025年,课程及格率从85%上升到96.4%;学生评教得分从89上升到98。数学建模竞赛成绩全国高职第一,获最高奖4项,全国一等奖44项。
②对专业的支撑力度大幅提高。学生在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大数据赛项、市场调查大赛等)获得国家级奖项56项。
③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学生在核心期刊发表7篇学术论文,获国内外发明专利12项,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5篇。
④科教融汇效果突出。数学建模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带领学生已完成二十余项横向项目,合同经费达一千万元,相关技术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




4.校外推广示范明显
教教材发行成效斐然,累计发行近40万册,被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等174所院校采用,获师生一致好评,并作为江西省专升本考试指定教材。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教材、普及学生基础建模能力的做法,在全国高职数学教育领域引发强烈反响,校外媒体累计报道161篇次。教材编者在全国会议上作大会报告2次,至各类师资培训班、各省国培、兄弟院校等作特邀报告30余次,接待深圳信息职院等院校来访学习20余次,联合出版社召开研讨会1次等。
作为高职院校首本融入思政元素的高等数学教材,开创了数学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先河,《中国教育报》曾专题报道其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充分彰显其示范引领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