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简介
1.追本溯源
本教材是“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高等数学(基础模块)》的衔接教材,是省级“课程思政” 示范课程建设成果。内容涵盖多元函数微积分学、无穷级数、专业数学应用等,致力于全方位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配套线上课程为国家、省级精品在线课程,教材二维码链接丰富微课视频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历经 16年打磨,基于省教改项目《面向专业需求、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高职数学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从2008年校本讲义逐步完善。2020年更新“课程思政”内容,2021年增加“应用与实践”模块,2024年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优化内容,新增“数学实验”、“数学建模”和“数学文化”模块,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最新版教材,着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职教“二十条”要求,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和国内外优秀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与改革经验,特别是“课程思政”实施的成功经验修订而成。
2.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学、无穷级数、积分变换、数学规划、图论、数学建模与数学文化等。每章以“学用数学”为主线展开知识脉络,按照“案例→概念理论→计算→应用→实验”的逻辑顺序组织教学单元。在每一节设置了练习题、每一章设置了复习题等多种助学板块。
3.特色内容
与时俱进,突出与现代教育技术及科学计算手段的融合。每一章中都安排有相关的“数学实验”,使用数学软件解决了本章中的有关计算问题。

教材中建立了一些常见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每一章的 “应用与实践”内容,强化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专业学习夯实基石。
以德为先,设置“课堂微思政”内容,通过拓展、外延、培育等方式挖掘出“课程思政育人点”24个。“课堂微思政”内容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积极弘扬了爱国主义、科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价值引领。

4.配套资源
本书是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书中二维码链接有微课程,学生可以用手机随扫随学。配有在线开放课程,可在超星平台上进行线上学习。本书有配套的辅助教材。

二、教材设计思路与内容编排
1.德育为先
落实“三全育人”要求,融入课程思政育人内容。以德智技融汇为导向,全方位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内涵与育人功能,通过“课堂微思政”的形式,将数学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不仅丰富数学教育内容,让数学变得更有温度和深度,也让高职数学的教学回归到“育人”的本真目的。例如,第一章空间解析几何初步引出我们要敢于尝试敢于挑战的精神。
2.能力为本
教材深度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和数学实验内容,形成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实验——应用”为主线的“四段式”内容体系,注重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多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能力训练,突出学生利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每一章均包含有基于Matlab软件的数学实验内容,使用数学软件解决本教材中有关计算问题,直接培养学生的科学计算能力;每一章的“应用与实践”内容,直接强化应用数学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3.“易”学为主
体现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在内容的编排上,考虑到不同专业的需求,注意与专业课的衔接;在课程结构上,既注重数学概念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又不过分追求理论的严谨性,略去了大多数定理的证明。立足于实践与应用,以案例驱动的方式引出概念,用案例说明其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基本运算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出教学内容与高职学生认知基础的吻合性。对概念、定理采取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叙述。在引进概念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编写,做到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4.服务至上
作为新形态一体化建设教材,本教材包含线下的“书”和线上的“服务”两部分。其中线上的“服务”用以下两种形式提供:一是书中各处的二维码,链接了丰富的微课视频、扩展知识等,用户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端扫码即可使用;二是建设了与本教材完全配套的网络在线学习空间,包含教材中每节的教学视频及相关知识扩展、配套的综合训练题、每章的内容总结与典型题型分析等,并支持读者在线求助与答疑,为读者自主式高效率地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材特色与创新
1.理念新
教材编写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体现学科特点,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为理念。以“三全育人”要求为指导,赋予数学教材“价值引领”重任,坚持知、情、意、行教学四要素,做好“融”字文章,德、识、能“三位一体”,注重强化学生参与感、获得感与升华感;同时,又要求教材符合高职学生认知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对高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与科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2.范式新
教材编写力求数学知识与专业应用的交叉融合、跨界融通,实践“一个突破,两个衔接”,即突破传统数学教学内容体系,与专业学习需求相衔接、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相衔接。例如,为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引入专业领域的一些应用背景来讲解数学概念,分析、讲解、实践专业领域中一些经典的模型;数学应用与实践内容,着力培养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消化吸收工程概念和工程原理的能力,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数学实验内容,着力培养求解数学模型和科学计算的能力。

3.体例新
概念由案例与实际问题引入,每一章设有应用与实践、数学实验部分,构建了数学知识的“ 产生——形成——实验——应用”为主线的“四段式”体系结构;核心知识点编写有相应的“课堂微思政”;教材中每个章节均配套有相应的二维码,链接了丰富的微课视频、扩展知识等。
4.内容新
教材每一章的数学应用与实践内容,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对应于该章主要数学知识的实践总结,每一个课堂微思政内容都是编者课堂教学经验总结,每一个数学实验内容都是编者实践经验的总结等。
5.先行探索
高等数学教材中融入德育元素,实现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思政和职业素养提升相互促进的“化合作用”,彰显了公共基础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提供了职业教育教学“同向同行”的范例,是江西省“课程思政”的先行探索,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上走出了一条具有数学特色的教材建设之路。
四、教材实践应用及推广效果
1.四“微”课堂思政飘香
作为江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主要成果,融入“课堂微思政”的高等数学教材,是实施四“微”一体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课前:以科学精神为主的课程“微价值”进行价值引领;课中:课堂“微思政”润物无声、以数学实践与实验为主的课堂“微实践”进行能力培育;课后:以“课程思政”思考题为主的课后“微感悟”进行升华。正所谓,“三言两语”回味悠长,数学课堂“思政飘香”,促使思政育人元素真正实现“三进”:进课本,进课堂,进大脑。

2.教学模式革故鼎新
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服务专业教学”为目标,以“应用与实践”模块的形式融入建模思想、以“数学实验”模块培养计算能力、有效结合实际案例或专业实例。这种方式是面向全体高职学生普及数学建模能力的最佳路径,达到在高职数学课程实现培养高职学生应用数学、计算机及其它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结合教材的编排逻辑,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实验—应用”为主线的“四段式”教学新模式。该模式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有效地解决了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数学目的不明确,学习热情难以调动的状况。

3.教学实践成效显著
在我校的实践应用表明,四“微”一体的内容切入、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引入等改善课程“颜值”,课堂有吸引力,课程有亲切感,学生获得感大大增强,课程好评度显著提升,例如,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在线课程的好评度为100%。 模式的实践,成效显著。数学建模竞赛成绩全国同类院校领先,4次登顶全国最高奖,共获得44项国家一等奖,总数居全国同类高校第一。




4.教材推广情况与社会影响
教材发行效果良好,共计55440册。使用学校包括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等。


在高等数学教材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普及学生基础建模能力的做法,在全国高职数学教育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中国教育报》等校外媒体进行了130篇次的报道。编者应邀至10多所兄弟院校作报告,在湖南省省培、江西省国培、各类数学建模指导教师培训班等授课。


据不完全统计,该教材是高职院校第一本融入思政元素的高等数学教材,是数学教育领域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先行探索,《中国教育报》在2019年7月2日以题为《课程思政 共画育人同心圆——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与实践》对此进行了长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