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当暑假的旋律悠然奏响,大家是不是欢天喜地地回到了温暖的家?随着日子悄然流逝,大家从刚回家时的“手中宝”、“心头肉”,变成了与父母“相看两相厌”,偶尔还会出现吵架的状况。如何在假期与父母和平相处,如何才能进行有效沟通化解冲突,这篇文章或许能带来一些帮助。
为什么暑假容易爆发亲子冲突?
01“心理距离”过近
心理学中的“刺猬效应”指出:关系过近时,彼此的缺点会更明显。暑期朝夕相处,父母的高频监管(“别总是玩手机!”“整天窝在家里不出门”“天天就吃零食”)容易触发大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表现为顶嘴、冷战等反抗行为。

02 心理需求错位
父母希望能利用假期“查漏补缺”,假期虽不必像高中那样刻苦,但也不能彻底放松躺平,还是应该保持学习的状态,把高中时的勤奋自律一直延续下去。大学生却渴望放松、自主掌控时间(游戏、社交),这种根本性差异,容易引发“双输沟通”——父母觉得孩子不懂事,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

03 生活节奏与观念碰撞
作息差异:在学校,大学生习惯了自由支配时间,熬夜追剧、睡懒觉是常有的事。可回到家,父母秉持着早睡早起、规律作息的传统观念,看到孩子日夜颠倒,难免唠叨几句,矛盾由此引发。
沟通模式差异:大学生在校园里与同龄人交流频繁,沟通方式直接、简洁,喜欢分享新鲜事物和个人想法。但面对父母时,有时会觉得父母观念陈旧,难以理解自己,从而减少沟通。父母则因关心孩子,常常询问学习、生活情况,方式可能较为唠叨、传统,这让孩子感到被过度干涉,进而产生抵触情绪。

04 情绪传染
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让我们无意识模仿他人情绪。当父母因焦虑而唠叨时,个体会本能地烦躁;我们的抵触又反过来加剧父母的失控感,形成情绪恶性循环。

维护家庭和谐氛围,我们可以这样做!
01 规律作息,健康生活
假期晚睡晚起是很多大学生的常态,但这种习惯往往会引来父母的“咆哮”。所以我们要养成规律的作息生物钟,与父母和谐相处。

02 积极沟通,表达需求
在情绪不佳时,很容易出现出口伤人的情况,可能会使父母误解我们真正的意思。两辈人之间的认知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如果遇到问题,尊重父母的感受,多用积极正向的方式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在和父母交流的时候,运用“非暴力沟通”技巧,就像你跟朋友说话一样,先表达对父母关心的理解(感受),再说出自己的想法(需求),避免指责和批评,千万别一开口就吵架,这样才能好好交流。

03 分担家务,用心陪伴
主动承担清扫之责、下厨之务,这些看似细微的举动,不仅能减轻父母的负担,更能行动表达对家人的爱,增进彼此的感情,让家庭氛围更融洽。陪伴则是时光赠予的珍贵礼物。一同观赏一场电影,漫步于公园小径,或是参与他们钟爱的活动。在相伴的时刻里,重拾家庭的温馨记忆,编织美好的情感纽带。

04 积极实践,尝试兼职
作为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积累社会经验是非常必要的。兼职和实习作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改善经济条件的辅助途径,已被社会广为认同。如果有时间,可以在假期找一个短期实习,一来可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二来可以在实习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以便及时调整后续的职业规划,为将来毕业找工作做好准备。

暑假是短暂而珍贵的,让我们珍惜与父母相伴的每一刻,用心感受家的温暖,用行动回馈父母的付出。学工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衷心希望大家机智灵活地处理与父母的关系,祝大家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