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会发现:
在有其他老师或者校长听课的时候,你和班里面的其他人总会出奇地认真听讲,会格外地积极回答问题来表现自己;在自习课有老师来班里面监督的时候,你总会表现地比平时要好,表现地更加爱好学习……
这些事例数不胜数,到底是什么在驱使我们这样去做呢?
这是因为一种“霍桑效应”。这种效应就是指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
“霍桑”一词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座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是一座进行实验研究的工厂。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为“霍桑效应”。比如让员工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
霍桑效应的基本条件是:重要的工作环境属性能够被大量捕获,没有隐晦的信息。
为了更好地理解霍桑效应,有必要掌握一个概念:Yerkes-Dodson法则与边际效用递减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尽管刺激因素确实能够将生产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但是任何刺激因素(如薪水)都不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它总有效用饱和的那一刻。所以,不能够完全指望霍桑效应提高生产效率,此外,还应该辅以其他技术性办法,如工作再设计、工作扩大,以及培育学习型组织,等等。
“霍桑效应”在生活中也给与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它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霍桑效应”还告诉我们:
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和工作效率都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