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升心理委员与寝室心理联络员的工作能力,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线,2025年10月21日,社会学院于西实训楼1103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会,本次培训由辅导员杨富婷老师主讲,学院班级心理委员参与活动。

会上,杨富婷老师结合前期心理工作实际开展状况,对典型案例展开了深度剖析。她着重强调,心理委员作为校园心理健康工作的“前哨站”,要时刻留意同学因学业压力、人际矛盾等产生的心理波动,尤其对于出现情绪持续低落、行为异常等情况的同学,务必在严守保密原则的基础上,第一时间向辅导员班主任反馈。
随后,杨老师围绕“心理健康工作实务”进行讲解。她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普遍性,学业竞争、生活适应等多重压力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同学们若自我调节效果不佳,应主动前往学校心理咨询室(8栋2楼)寻求专业帮助,同时可通过规律作息、运动放松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
会上,杨老师还就心理委员的核心职责作出明确:一是按时提交班级心理健康周报,确保信息传递无延误;二是及时将心理咨询中心预约渠道(含线上、线下两种途径)转发至班群,保障同学求助渠道畅通无阻;三是强化危机预警意识,敏锐察觉班级潜在心理危机并及时上报;四是积极协助开展心理情景剧等活动,助力营造健康心理环境;五是遵守工作边界,不擅自充当心理咨询师角色,不强行介入同学心理困扰,倾听时长不超过20分钟,避免成为“情绪垃圾桶”,遇到难题及时借助专业资源。

心理委员们纷纷表示,此次例会使他们对自身心理工作职责与方法有了更为清晰明确的认识。未来,他们将以更专业的姿态积极投入工作,全力为同学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此次活动的成功开展,进一步明晰了心理工作队伍的工作规范与方向,为社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精细化、专业化推进筑牢了坚实根基,将全方位助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推动学生阳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