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楼田堡(现湖南道县清塘镇楼田村)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其学术思想被称为“上承孔孟,下启程朱”,千百年来影响中华文明甚深。周敦颐一生与江西结下不解之缘,曾任江西洪州(南昌)分宁县主簿、南昌县知县等职,后归隐庐山。
向清官典范学习
距永州道县城西6公里的楼田村,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端午,周敦颐出生在这里的一个书香门第。周敦颐的父亲周辅成中进士后曾任桂岭县令,不久辞职归隐楼田村。周敦颐在这里生活到10多岁父亲去世。家乡、家庭,给了周敦颐最初的精神滋养。最终,他成为“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的理学鼻祖。
说起周敦颐的家教,绕不开他舅舅郑向的影响。周敦颐父亲过世后,母亲郑氏带着15岁的儿子北上汴京开封,投奔兄长龙图阁大学士郑向。
耳濡目染舅舅学问和为人的时光,是周敦颐受到家庭影响最深远的时期。郑向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他很喜欢外甥周敦颐,把他当自己的儿子看待,为其改名,督促其苦读经史,为他安排婚事,并将封荫子弟的机会给了周敦颐,使他开始了官场生活,直到去世前两年归隐庐山脚下。几十年里,尽管做的主要是地方小官,周敦颐也像舅舅一样始终是清官典范,每到一处就兴学重教,深得百姓爱戴。
“诚”“俭”“忍”:周氏爱莲家风三要诀
周敦颐有两个儿子周寿、周焘,张泽槐《周敦颐探秘》一书的记载可窥见他们的为人。
长子周寿,在1082年即周敦颐去世9年后中进士,善书法,能诗,曾与黄庭坚为同僚,彼此友善。黄庭坚称周寿“纯粹动金石,清节不污,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次子周焘,1088年即周敦颐去世15年后登第,与苏轼同官,亲如兄弟,唱酬甚多。人称“茂叔有子,良不诬也”。周焘生有三子,其后裔迁居湖南、浙江、江西等地。其中迁徙浙江的一支成为周恩来、鲁迅(周树人)的远祖。
周氏后人总结的治家报国的《周氏家训》,各地字句虽长短不一,但基本内容皆为尊先祖祖训“出污泥而不染”,其中的“规行矩步”“立身厚道”“尊老爱幼”“出仕为宦,官清吏瘦;摄职从政,报国为民”等内容,体现了周敦颐爱莲文化的精髓,教化了历代后人,使后人中为民者“积德、行善、慈爱”,为官者“兴农事、重教化、救良民”。
“诚”“俭”“忍”三字,是《周氏家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传承周氏爱莲家风的三要诀,更是周敦颐后人周恩来持身自律、严肃家风的渊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