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的南疆小镇,一群维吾尔族孩子围坐在教室中,跟着推普志愿者一字一句地朗读绕口令,清脆的童声穿透门窗,飘荡在吾斯塘博依社区的上空。
7月29日至8月7日,我校“紫水晶”“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泽普县奎巴格镇吾斯塘博依社区,开展“普通话进社区·语言通民心”主题活动。通过为社区小学生开设趣味普通话课堂、为居民提供语言文化普及服务,实践队以语言为纽带,推动民族交流与文化交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把红色教育融入教学:普通话课堂点亮童心
“同学们,跟我一起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在吾斯塘博依社区活动室里,实践队成员玛伊热正教孩子们朗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针对小学生群体,团队设计了“语言游戏+文化故事”的多媒体教学:通过看图说词、绕口令、朗读比赛、画画、剪纸等互动游戏激发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情景中教学中感受普通话的韵律美与文化内涵,鼓励小朋友用普通话介绍自己的名字和爱好。“我叫则巴古丽·艾山江,喜欢画画!”7岁的则巴古丽·艾山江怯生生地开口,在老师的鼓励下,越来越多孩子举起小手,用稚嫩却认真的语调分享心事。画画和剪纸活动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用画笔描绘“我心中的普通话”,有的画着大家围坐聊天的场景,有的在纸上写下“你好”“谢谢”等词语;剪纸环节里,志愿者和小朋友一起剪出“说普通话”字样的窗花,边做手工边纠正发音,让语言学习融入动手乐趣。“原来学说普通话这么有意思!”
实践队员们还结合“八子参军”等赣南红色革命事迹,讲述在江西赣南革命老区求学的收获和思想洗礼感悟,鼓励孩子们珍惜学习机会,报效祖国。10岁的社区学生艾可代·玉山说:“听了姐姐的讲的红色故事,让我更加热爱祖国了”。实践队还为每位学生赠送了水彩笔、画画本等学习用品。


与社区居民打成一片:语言普及助力社区发展
针对社区居民普通话使用需求,实践队深入商户、居民家中,提供“一对一”发音纠正、政策宣讲翻译等服务。团队采用“维吾尔语+普通话”双语情景教学模式,志愿者们带着普通话宣传册、拼音卡片,向沿街商户、居民热情介绍:“叔叔,您看这个‘街’字,拼音是jiē,跟我读一遍吧!”“老板,以后遇到游客,说普通话交流更方便哦!”在菜市场门口,摊主阿依夏木·买买提阿姨笑着接过宣传册:“平时跟老家亲戚打电话说方言,跟顾客就混搭着说,今天才知道‘新鲜’的‘鲜’是xiān,不是xián,多亏你们提醒!”不少居民还主动加入推广队伍,带着孩子一起向邻居示范:“你看,‘谢谢’要说xiè xie,这样更礼貌!”街道上,方言与普通话交织,却因一份共同的热情而格外和谐。
“遇到外地来的游客因为普通话不好总怕出错,现在慢慢的我用普通话和他们交流了!”社区居民库尔班江·麦克木在完成情景对话练习后感慨道。实践队还与社区居委会合作,将普通话培训纳入社区年度技能提升计划,建立长效服务机制。

赣疆同心文化交融:语言架起连心桥
活动期间,实践队与社区共同策划编排语言文化节目等多形式的活动,将普通话推广与社区生活紧密结合。吾斯塘博依社区居委会在给学校发来的感谢信中说:“短短数日,居民们从羞于开口到主动交流,从发音不准到流畅表达,语言能力的提升不仅增强了自信心,更为融入现代社会、拓宽发展渠道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份“语言赋能”的实践成果,让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因沟通无碍而充满希望。

上好实践育人思政课:职教担当显初心
作为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入选重点团队,我校“紫水晶”推普实践队始终秉持“语言通则文化通,文化通则民心通”的理念。指导教师陈妍表示:“我们将继续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把推普工作与专业实践、社区服务相结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活动中,实践队累计服务社区居民150余人次,发放语言学习资料100余份,相关事迹被社区居民广泛传播。未来,团队计划与吾斯塘博依社区定期开展语言培训与文化交流活动,让普通话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