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校友风采系列之一】母校,学子心中永远的港湾

信息来源:校友会 作者:黄晶莹 发布日期:2016-05-03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在逝水流年的岁月长河中,我们有过悲欢离合的人生经历,也有意气飞扬的美好时光,但最令人难忘的就是1978年10月至1981年7月期间的日日夜夜——那就是在赣州地质学校度过的不平凡的三年求学历程。

我已经毕业整整35年了,依然会充满温馨地回忆起在地质学校的快乐时光。关山重重,志满天涯;回首往事,感慨万千。重温那段或快乐或忧伤或难的日子,这是我人生道路上一段永不磨灭的珍藏与记忆。

回顾我们的人生历程,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1978年,在共和国的编年史上是不平凡的一年,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那一年,思想解放的洪流势不可挡,改革开放正处在沉默中酝酿暴发的前夕。邓公恢复高考的英明决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经历了几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修理地球磨练之后,我参加了1977年12月份的第一次高考,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准备不足等因素而名落孙山。1978年7月,我改为考中专,最终被江西省地质学校录取。

我永远记得那个日子——1978年10月9日,我从家乡启程出发前往学校报到,自己一大早默默地告别亲人,一个人挑着满满的一担行李,步行十几里路来到公社简陋的汽车站,搭乘班车前往学校。

我是10月11日第一次走进校园的,进行身体体检后,就分到地质专业110班。在10月15日举行开学典礼上,我们的红军老书记——严林书记发表了热情而严肃的讲话,他要求我们珍惜在学校的美好时光,认真学习地质专业知识,将来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做出贡献。

那时是对知识深刻反省的时期,矫枉过正,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知识的崇拜和学习之中。“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叶帅的这首诗反映了我们的心情。

在学校有序而有效的管理下,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非常正规和严格,早晨全校师生一起在操场做广播体操,然后分班进行跑步,我们一般是从学校门口沿着红旗大道向东跑到汽车站,然后折回学校。早操后要上45分钟的早自习,我们在母校的怀抱里,尽情汲取知识的玉露琼浆,岩石学、结晶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古生物地史学、矿床学、找矿勘探地质学等等专业课程的教授,让我们真正感悟到地质科学的深邃厚重、博大精深。

我们在校时,经历了3次实习,每一次实习都让我们受益非浅。

第一次地质实习是在1979年7月11日至7月31日期间进行,称之为地质认识实习。地点是在宁都县青塘实习基地。这是我们第一次出野外进行地质实习,非常兴奋。实习的主要任务是:观察认识实习地区的一些常见地质现象;实习青塘地区三大岩类的主要岩性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初步熟悉野外地质工作。

第二次实习为地质教学实习,是在1980年8月29日至10月8日期间进行。这次实习的主要任务就是结合课堂理论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地质剖面测制、槽探编录、坑探编录、地质填图等实际技能。指导老师是徐书策、简鸿飞、彭有竹等。

我们在青塘基地实习期间,虽然物质生活较清贫,但我们在精神上是很舒畅愉快的。

——那时的青塘河非常清澈干净,晚饭后,劳累一天的我们就三三两两去河里游泳、洗衣服,悠扬的青塘河留下了我们的笑声、歌声。

——9月23日为中秋节,晚上皓月当空,金风徐徐,学校准备了一场文艺晚会,都是师生同堂演出,节目真的很精彩,现已过去了三十多年,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二个节目是夏国治、卢选元、彭有竹、徐书策等老老师的大合唱《勘探队员之歌》,歌中唱道:“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热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穷的希望,为祖国寻找着丰富的矿藏!”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那意境深远的歌词,高亢豪迈的旋律深深地打动了未来地质队员的心灵。

第三次实习为毕业生产实习,我们实习的单位大多数是省内的野外地质队,少量到浙江、福建的地质队去。

毕业实习从5月5日开始,至7月10日结束,为时两个多月,我们收获颇丰,体验了地质队员的实际生活,较深刻地感受到地质工作的艰辛和寂寞,初步掌握了野外工作方法,从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并对矿区的矿床特征、成矿规律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归纳,实习结束以后,我们小组撰写的题为《江西省上犹县大棚山钨矿区地质特征及有关成矿规律问题的探讨》的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我至今仍然保存着这份毕业论文的手稿。

我们在地校学习时,教授过我们的老师有数十位之多,他们坚守教学岗位,师德高尚,水平一流,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第一要务。他们是我们走向地质行业的引路人,像苍穹天幕中的星辰一样,永远照耀着我们的心灵。虽然已经离校几十年,但许多老师的形象还是那样的鲜活、隽永……

肖承协老师是湖南常德人氏,高大魁梧的身材,声音宏亮,热情洋溢,夏天亮老师是一个才高八斗、个性鲜明、特立独行、具有独特魅力的老师。

教授我们岩石学和结晶学的老师是黄体兰老师,那时黄老师四十来岁,正处在年富力强的年龄。“好厉害的老太婆!”。其实黄老师真有一颗慈母心,不但给我们传授知识,而且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卢选元老师是地质学校的元老,徐书策老师面容黝黑,满脸络腮胡子,身体很健壮。思维敏捷、年轻有为的简鸿飞老师是地校1976级学生,留校担任老师。方启东老师当时只有三十来岁,年轻潇洒,风度翩翩,他是担任我们的遥感课程,他主编的《遥感地质学基础》成为我们的教材… …

随着生产实习的结束,意味着我们马上就要离开校园,将投身到地质生产第一线中去了。大家均有一种兴奋感,三年的寒窗苦读,现在终于熬到了头,修成正果。

那时同学们最羡慕的就是水工专业和物探专业的同学,他们有少量的名额分到黄金部队、水文部队、舰艇部队去,有几位同学光荣录取到部队,穿上绿军装,带上大红花,骄傲地挺起胸膛,然后全校师生敲锣打鼓欢送他们。那种光荣感真的让我们羡慕死了。但招在部队去的只限这两个专业,我们地质专业没份。

我与钟名江、余美水分配到位于常德市石门县的湖南地质局403地质队工作,钟名江分到号称湖南屋脊的东山峰普查组,我和余分到慈利县高桥乡金塌汞矿区,下车以后,分队驻地还有十几里路,我们背着沉重的行李,踉踉跄跄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直到翻越一座高山,发现不远处灯火通明,机声隆隆,才好不容易来到驻地。

第二天一早,我们呆呆地伫立在驻地前面,只见怪石嶙峋,悬崖峭壁,感叹自己从几千里以外来到这偏僻的山乡,自己的热情、理想、青春就将囿禁在这荒凉的角落,不禁黯然神伤。不过我们很快就适应了环境,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现实工作中去,填图、老窿编录、槽探编录、钻探编录等等,干得热火朝天。

时光匆匆,从学校毕业已有35年了,可以说自己从未离开过地质专业,在湖南期间,先后从事过汞矿、海泡石矿、煤矿、重晶石矿、铅锌矿区等矿的普查、详查和勘探工作。1988-1993年期间,本人担任化探分队技术负责,任务是进行1:20万石门幅、桑植幅、华容幅、五峰幅、长阳幅等图幅的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调查,我主编的1:20万桑植幅地球化学图说明书曾荣获地矿部1993年度科技成果三等奖。

1999年5月正式调到706地质大队工作至今,目前主要从事岩土工程、水工环地质、桩基检测等业务,偶然也搞搞矿产勘查,先后去过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等国进行找矿勘查。

“如水光阴急匆匆,似秋风,转头空,白驹流云,何处觅行踪。湘水苍茫南粤碧,影寥寂,意从容。”这是我对自己几十年地质生涯的总结。

寂静的山野,迷人的山野,是我们地质认知的源泉,也是寄托理想的高地。我们这群山的儿女满怀春之绚丽、夏之火热的豪情,吟唱着铿锵有力的《勘探队员之歌》,不知跨越了多少崇山峻岭,淌过了多少深涧小溪,象执拗的山鹰,不懈地盘桓着,不舍地寻觅着。

我常想,我们的学校算不上是什么名校,但在我们学子心中,就是我们的“北大”和“哈佛”。是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学习深造的平台,是恩师为我们传授专业知识,灌输人生真谛,使我们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地质队员。江西省 地质学校-赣州地质学校-南方工业学校-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这是母校几十年发展、蜕变的轨迹,顺应历史发展的大潮,波澜壮阔,磅礴有力。

母校,学子心中永远的港湾、高洁的圣地!

黄晶莹

2016年3月21日于惠州

附:

照片1:地层学作业

照片2:地质认识实习小结

照片3:毕业论文手稿

照片4:刊登在《校园生活》中的小诗

照片5:毕业生产实习大纲

照片6:110班团支部活动合影(八境台,1979.4)

照片7:110班赴湘工作同学曾小芽、黄晶莹、万三宝、余美水

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蓉江新区文峰路9号  
联系电话:0797-8327999 招生热线:0797-8326546  就业热线:0797-8326576 
传 真:0797-8327888    
邮政编码:341000

新媒体平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2022  

赣ICP备06002344号-2     赣公网安备 360798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