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承亮 不会攀岩的攀岩“总教头”


丁承亮在指导攀岩队员

岩壁舞者 图为丁承亮的学生在训练 (资料图片)

岩壁舞者 图为丁承亮的学生在训练 (资料图片)

岩壁舞者 图为丁承亮的学生在训练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易鑫
一包烟,一杯茶,运动衣,运动鞋,每天下午4点半,丁承亮都会准时备好这一身行头,踱步到自己卧室的窗前——这个位置,是整个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教职工住宿楼中,能最清晰、最近距离看到操场上人工岩壁的位置。当看到队员们已经在操场上摩拳擦掌,做热身运动时,丁承亮嘴角会露出一丝微笑,快步下楼,向人工岩壁走去。
走到岩壁前,这个头发花白、皮肤黝黑、笑起来憨憨的普通中年男人马上就像变了一个人。在他的指点下,队员们系安全带、上快挂、绑粉袋、系主绳、起步攀爬……在岩壁上随着绳索飞舞,如履平地。而在地面注视着队员的他,俨然是这群岩壁舞者中的灵魂人物。
丁承亮,这个名字即使在体育界,也让人听着耳生,然而在中国攀岩界,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丁承亮带领的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攀岩队,没有先进的装备和训练设施,却先后培养出4名国际健将、8位国家名将、近20名国家一级运动员。因为在攀岩界的突出表现,他从2000年起连续担任中国国家攀岩队教练、中国青年攀岩队领队兼教练,2003年起作为江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7年起,他所带队伍中的男女队员不断打破速度攀岩赛的世界纪录。
然而,这样一位成绩显赫的教练,却是一个“不动手光动嘴”的教练。“我不会攀岩,只会教学,在实践层面,我还要向我的学生学习。”丁承亮坦言。因此,有人这样比喻,就像金庸不会武术,却写出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丁承亮不会攀岩,却培养出了那么多世界闻名的攀岩冠军。
1 从“万金油”到攀岩教练
赣州是个悠闲宁静的南方小城,夜间在宋代古城墙边散步,看着宽阔的贡江缓缓东去,心旷神怡,豁然开朗。这般情景,便是丁承亮钟爱这个城市的理由。
1976年,22岁的丁承亮从江西省体校来到了赣州地质学校(2002年更名为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任体育教师。那个时候,虽然整个学校只有4名体育老师,但人手也不显紧张,运动员出身的丁承亮样样都能教,足球、篮球、田径……“就是个万金油。”丁承亮笑着说。
“万金油”的状态持续了10多年,一次会议改变了丁承亮的人生轨迹。
1989年,原中国地质矿产部大中专院校体育协会在武汉召开一年一度的体育交流研讨会。当时的赣州地质学校隶属原中国地质矿产部,丁承亮和往年一样,代表学校参加了这个会议。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会议上,主办方提出了一项名为“攀岩”的运动,认为这项来自欧洲国家的体育运动,有可能对提高地质类院校学生的野外工作能力有好处。
“当时很有意思,看上去都是专家,可提起攀岩,谁都没听说过。”丁承亮说。
会后,主办方给每个学校发了一根30米长的俄罗斯进口攀岩绳,一个氧气瓶,两副冰爪和一些绳套,并通知与会教师去各个学校推广,第二年去西安参加比赛。
“不知道要氧气瓶干什么,也不知道怎么用攀岩绳。后来才知道,其实攀岩绳通常要50米,铁索、八字环、安全带是必备的训练保护装备,可是当时根本没有。怎么推广?又怎么参加比赛?”丁承亮和其他老师一样傻了眼。
好在随后体育协会在武汉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攀岩学习班,请来当时的优秀登山运动员朱发荣等讲解结绳、攀登等技术,但都只是应用于登山,攀岩方面的专业知识涉及犹如蜻蜓点水。赣州地质学校派来和丁承亮一起参加学习班的另一名体育老师,当时就表示没有兴趣,而丁承亮则苦苦思索了两三个月。
“和其他运动不同,攀岩运动毕竟是高空作业,有危险,而且全国都处在探索阶段。”丁承亮说,“但正因为这项运动是在探索阶段,做这件事情才更有价值。我当时35岁,比较有激情,我觉得这项运动确实对培养地质类院校学生的相关能力有独特作用,如果和教学结合起来,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我决定去做这件事情。我知道这一步一旦迈出,很难回头,所以既然决定做了,就要把它做好。”
2 白手起家制“山寨”装备
没有资料,没有相关教科书,没有基础设施,只上过一个星期学习班的丁承亮,游说了十几个感兴趣的队员,拉起了一支训练队。
开始几年的训练过程,用“艰苦奋斗”来形容绝不为过。
攀岩用的安全带、八字环、快挂、攀岩鞋等装备,当时根本无处可买,但在丁承亮看来,这些都不是难题。
没有攀岩鞋,他就给队员们买来最土的解放鞋;没有攀岩安全带,他买来一些电工高空作业用的安全带,和队员们一起改装,又剪又缝,手上都磨出了泡,居然做得像模像样;他依葫芦画瓢,又去买了钢筋,和队员们一起打造了4个八字环……
装备问题动手可以解决,场地问题则是大难题。开始丁承亮经常去赣州郊区的山间转悠,找离学校近、可攀性好的自然岩壁,但无论多近,去郊外的自然岩壁还是既花时间、精力,又花钱,于是他打起了学校3层高的男生宿舍楼的主意。“跟学校后勤部门商量,没想到他们很快就答应了,还很配合。”丁承亮笑呵呵地说。至今,他带着队员们用粉笔画点,在红色砖墙上凿洞的情景仍是学院老教师们津津乐道的往事。
丁承亮还自制了很多小型的“铁岩壁”、“木岩壁”,在3米多长的木条、铁板上打孔,在上面安装同样是自制的木头支点。“训练时很好用,现在还在用呢!”丁承亮颇为得意地说。
取得成绩后,有人把丁承亮在艰苦环境中创造的这些训练装备和训练方法称为“丁式训练法”,但丁承亮对此有他自己的理解。“攀岩的路径千变万化,需要运动员的创造性思维。但创新并不像拧水龙头,开就有,关就没有,而是要创造环境来培养。我们在简单的环境中充分利用资源,创造出有效的训练手段,这可以充分发挥运动员的能动性,培养他们在实践中的创造性思维。”丁承亮说,“在这种环境中,经过长期认识、理解,积累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认为,这也是艰苦奋斗的另一层意义。”
转眼一年时间过去,体育协会约定的西安赛事如期而至,丁承亮带着16名队员“感觉良好”地赴约了。
“攀登西安城墙的时候,我们爬呀爬,好不容易爬上去了,感觉不错。”丁承亮说。这时候,体育协会邀请来的苏联队员的表现彻底颠覆了丁承亮的“良好感觉”。苏联攀岩队员具备了成熟的攀岩技巧,能精准地踩点,用腾挪、转身来移动重心。当时对此一无所知的丁承亮目瞪口呆:“我们是爬上去的,他们是‘走’上去的,姿势太美了!”
这在有的人看来或许是一次丢人现眼的比赛,却让丁承亮觉得大有收获:“终于让我们开窍了,原来这才是攀岩。”
这次比赛让丁承亮明白了两件事情:一是攀岩不光是为了爬到顶,而是要根据岩壁的形状特点,找到最省力、最经济合理的办法进行攀登;二是光自己闷头练,没有参照物,效果不好,参加比赛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3 十年苦赛打造“专业部队”
“开窍了”的丁承亮回校后,决心把队伍从“山寨军”带成“正规部队”。
当时河北地质学校和苏联攀岩队接触得比较多,经常进行学术交流,还把比赛交流的过程录制成了光盘,这个光盘,便成了丁承亮最重要的学习资料。学习的同时,丁承亮自己揣摩训练方法。此外,国内的大小比赛,丁承亮一概领队参加。“我们的训练要建立在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发展才有希望。”
1992年,体育协会在武汉举办攀岩比赛,丁承亮带领的队伍拿了第二名。此后,赣州地质学校攀岩队开始小有名气。一则因为成绩上升得最快,二则因为“太土”。
1997年,赣州地质学校攀岩队队员刘常忠在一次全国性比赛中拿了第一名,但更让大家瞩目的是,他是个“赤脚冠军”。“我们没有攀岩鞋,平时都穿胶鞋,谁知道他把胶鞋脱了爬,还拿了第一。”丁承亮说,“攀岩鞋的摩擦系数大,可以防滑,比赛的时候用和不用,就像格斗的时候用不用武器一样,差别很大。”
1998年,第六届全国攀岩锦标赛在上海崇明岛举办。赣州地质学校攀岩队里的黄丽萍进行下方保护时,快挂挂了好几次也没挂上,最后拿了第二名。登山协会的领导觉得可惜:“平时怎么训练的,以后这方面要加强。”丁承亮委屈地说:“我们根本就没有快挂,平时训练只用上方保护。”登山协会的领导很惊讶,当场送给丁承亮4把快挂,还把自己多年登山用的八字环送给了他。这次比赛,丁承亮带领的队伍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二名的成绩,仅输给了香港队。
1999年,第七届全国攀岩锦标赛在北京举办,黄丽萍获得了女子冠军。“从90年代初开始到1999年,我们一直在向香港学习,花了10年时间,终于超过了他们。”丁承亮说。这支“老土”队伍也获得了对手的尊敬,香港登山协会随后邀请丁承亮带队去香港参加友谊赛,并送给每位队员一条安全带。“900多元一条,很高级,现在还在用呢,还送了我们一些镭粉袋。学校也批准我买了些八字环、攀岩绳,装备基本配齐了,真是发了笔横财!”丁承亮说。
因此,在丁承亮看来,1999年拿第一名的意义很大,不只在于成绩本身,而在于他的队伍在装备上终于成了一支较为专业的队伍,更在于他自己对攀岩有了系统的理解,整个队伍的技术、思想作风也显示出了初步的整体性。“队员们像真正的运动员、真正的攀岩者了,就像我第一次看到苏联队员攀岩时的感觉,很美!”
4 带领中国速攀走向世界
因为在国内攀岩界取得的耀眼成绩,2000年起,丁承亮开始连续担任中国国家攀岩队教练、中国青年攀岩队领队兼教练。
虽然丁承亮带领的江西攀岩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但带队走出国门后,丁承亮才发现,无论是技巧还是经验,我国运动员都比人家差一大截,更别说在国际上拿名次了。
怎样才能让中国攀岩队具备自己的特色?怎样才能在世界攀岩舞台上占一席之地?丁承亮开始了新的思考。
当时,攀岩在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展了100多年,攀岩比赛融入了很多独特的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国外,很多选手都是专业运动员。在中国,这一项目仅仅开展了10多年,而且参加攀岩比赛的运动员多为大中专院校学生,年龄偏小。
想到这里,丁承亮突然眼前一亮:“国外的优势我们暂时赶不上,难度赛肯定一时上不去,但速度赛注重爆发力,攀起来好看,我们的队员年龄小,体重轻,身体灵巧,可以在这上面下功夫。”
于是,2004年左右,丁承亮开始摸索速度攀岩赛的训练方法。“训练方法是运动员和教练员共同探索形成的,教练只是引导者,运动员才是理论的操作者、总结者,只有运动员和教练同心合力,才能掌握最合理有效的训练方式。”
虽然,丁承亮是国家攀岩队教练,但参赛队员大部分仍是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学生,所以队伍仍在学校集训。每天下午课后,跑步、跳高、跨栏、摸高……队员们在丁承亮的严格训练下不敢有丝毫懈怠。
每过一个月,丁承亮都要详细记录每个参赛队员的身高、体重、超重数,赛前严格控制,小队员们都暗自叫苦。而丁承亮的压力也不小。“那时候一天一包半烟,抽得凶,也管不了。”妻子袁慧英说。
科学且严格的训练收到了奇效。2005年,老队员何翠芳在德国第八届攀岩世锦赛崭露头角,获得第四名。2007年,西班牙第九届攀岩世锦赛上,小将钟齐鑫以8.76秒的成绩夺得男子15米赛道速度赛冠军,历史性地为中国队摘得首枚世锦赛金牌,并创世界纪录。2009年,青海第十届攀岩世锦赛上,中国队一鸣惊人,斩获四金二银三铜,并4次打破速度赛世界纪录。
丁承亮露了笑脸:“2007年以前说赢俄罗斯,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俄罗斯已经在速度攀岩上连续40年保持世界垄断地位。没想到我们两三年就把俄罗斯给干下来了。”
5 慧眼识才爱徒如子
外人常常疑惑:丁承亮不会攀岩,为何能成为攀岩大师?这实在是一个谜。
其实,不只是外人,连他的弟子们也觉得,“他真的很神”。
“每次爬完后跟他交流,他都能说出我的感受。我有一点分心,他都能看出来。”队员何翠莲说,“而且他对每个人都很了解。他总让我们感觉,他与我们同在。”
钟齐鑫说:“丁教练就像我们训练时的影子,通过他一讲解,我们立刻就能明白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不协调、动作不到位,按照他说的去实践一下,立刻就觉得攀爬起来顺畅多了。”
为什么能这么“神”?
他的助理教练吕海老师说:“因为他对攀岩的热爱和执著。”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副院长陈传胜说:“因为他有事业心,有责任心,全身心投入攀岩这项运动。”
或许这些因素都有,但真正的答案应该在丁承亮的手提电脑中。在他的电脑里,保存着几十万字的训练记录、参赛总结、运动员分析等。
“何翠莲,勤奋好学,潜力大,重点是发展和提高触点手指爆发力,提高身体加速度运动感觉能力(核心力量);李光谱,身高好,上肢力量较强,但速攀基本功较差,髋关节和下肢的体能训练不足,有待提高;张宁,身体条件较好,具有一定的系统训练水平,来赣前训练不系统,参加强度训练有困难……”对每个运动员,丁承亮都有着详尽而细致的分析,字句之间,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对队员的殷殷关爱。
丁承亮尊重规律,把运动训练理念、学习生活环境、学生素质、生理变化等因素综合考虑,因材施教,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竞技攀岩理念与训练体系。2003年,丁承亮的“中国特色的竞技攀岩理念与训练体系的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体育总局资助的科研项目。
如果说对队员们的了如指掌是来自丁承亮的暗下苦功,那么“丁教练选将,不挑则已,一挑就是冠军”,真能称得上是“神”了。
2005年暑假,14岁的何翠莲刚初中毕业,到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来找正在训练的姐姐玩,看到姐姐在攀岩,她也跟着玩起来,谁知被旁边的丁教练一眼“相中”。“身材好,手长脚长,青春、活力、有朝气,是块好材料。”
在征得何翠莲的同意后,丁承亮马上帮忙把她的学籍转到了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对这个新来的小队员,他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阿莲年纪小,娇气,扭伤脚就哭。”丁承亮笑着说。但这块“材料”确实发光了,4年之后,何翠莲在青海第十届世锦赛上,以9.04秒的成绩打破女子15米赛道速度赛世界纪录。
钟齐鑫2006年进入丁承亮的攀岩队。看钟齐鑫爬了几次后,丁承亮单独问他:“你想不想成为世界冠军?”这句问话让钟齐鑫很惊讶,也很亢奋。“他是一个典型的灵活型选手,但成绩不稳定,容易毛躁,脚比手快,在2005年、2006年的几次全国性大赛中,都在攀爬时发生脱落,这就要加强他的心理训练。”丁承亮说。但丁承亮并不急于告诉钟齐鑫他的问题所在,而是在每次发生脱落的时候,问他问题出在哪里,手有没有加快的空间。一段时间下来,钟齐鑫自己悟到了问题所在,在大赛中成绩越来越好,青海第十届世锦赛上,以6.64秒的成绩第三次打破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
“一般来说,经过2到3个月的观察,我就可以给每个运动员作出估价,看他能够发展到哪个程度。”丁承亮自信地说。
不过,谈起中国攀岩的整体发展,这个“牛气”的教练并不满足。“如今,虽然在攀岩速度赛项目上,世界看中国,中国看江西,世界纪录保持者均来自江西,四周一片喝彩声。但我们的难度赛和抱石赛项目还处于国际中下游水平,我们需要提高的空间还很大。”
老丁外传
生命科学的实践者
和丁承亮聊天,时常觉得他不像一名体育教师。他会时不时提到“辩证法”、“两面性”、“按规律办事”。
他给儿子取名叫“丁一”。他说复杂和简单之间没有界限。
他的书架上,除了满满当当的攀岩、登山类书籍,还有《易经》、《道德经》。
搞攀岩这项运动以前,他练过8年书法。后来没时间练了,他就在出去比赛时抽空游览名山大川,欣赏各地书法遗迹。去西安看黄庭坚的石碑,去绍兴看王羲之的《兰亭序》,去泰山看李斯的石刻……“和运动员在攀岩时的跳跃让我感受到美一样,书法也让我感受到美,博大精深的美,能让我和古人对话,体验到内心的一种愉悦。”
丁承亮不只自己去,还带着出来参赛的队员一起去。“队员们都是学生,只把他们当成运动员是错误的,要带他们去人文景点,让他们增加阅历,提高综合素质。不懂没关系,先学习和感悟。”到了武汉,要去荆州;到了九江,要去烟雨亭;到了北京,要去博物馆……在这个有点“偏执”的教练的带领下,攀岩队员们走遍了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
对于教育,丁承亮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其实我相信有教无类,很多人都有天赋,只是要选择自己适合的行当。我们培养运动员,就是要把有天赋的运动员的潜能,通过教育激发出来。但是,成才首先要成人,再优秀的运动员,该收器材的时候也要收器材,该扫地的时候也要扫地。”
丁承亮并不同意当今社会上对体育老师的一些看法。“体育老师并不是没有事情做,而是有太多事情做,做不完。体育老师不应该只是打打球,‘放放羊’。体育是生命科学的分支,体育老师则是生命科学指导下的实践者。”
如今,丁承亮仍保持着几十年来的习惯,晚饭过后,到贡江边的城墙下走一走,或者干脆坐下来,迎着徐徐晚风,喝上一杯浓香的铁观音。用他的话说,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老丁语录
“成功最大的法宝是挑战和创新。”
——人们问他成功的诀窍时,他说。
“我当时35岁,比较有激情,觉得这项运动确实对培养地质类院校学生的相关能力有独特作用,如果和教学结合起来,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到当初为何要在学校积极开展攀岩这项新的运动时,他说。
“我们是爬上去的,他们是‘走’上去的,姿势太美了!”
——开展攀岩教学后第一次见到国外攀岩队比赛时,他说。
“在这种环境中,经过长期认识、理解,积累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认为,这也是艰苦奋斗的另一层意义。”
——谈起过去艰苦的训练条件时,他说。
“你想不想成为世界冠军?”
——碰到有天赋的运动员,他会直截了当地问。
“其实我相信有教无类,很多人都有天赋,只是要选择自己适合的行当。我们培养运动员,就是要把有天赋的运动员的潜能,通过教育激发出来。”
——提到对运动员的教育理念,他说。
“攀岩是一项启智壮体的运动。”
——他对攀岩运动的评价。
“千万别多写我,我只是一名体育老师,只是比一些人多想了一些事,多做了一些事,多完成了一些事。”
——在采访结束时,他说。
《中国教育报》2010年11月27日第3版
http://news.jyb.cn/china/rwfc/201011/t20101127_402341_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