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发布,我校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A档)建设单位。学校全面开启高质量推进国家“双高”建设新征程。经过三年建设,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群成为全国自然资源行业职业教育示范,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成为江西省优秀专业群,学校被列为江西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牵头单位,专业群建设方案被定为省级专业群建设样板。

对接产业群、岗位群,学校构建了“1引领(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群)+4骨干(智能制造、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测绘地理信息、新能源汽车技术)+5基础(建筑工程、精细化工、财经商贸、艺术设计、社会管理与服务)”高水平专业群体系。校企深度合作,课程改革、资源开发和“岗课赛证创”高度融通,专业群内涵水平不断提升。近三年,专业群取得省级以上标志性成果212项,其中国际水平成果6项、国家级70项、省部级重大成果136项。
创新引领 建构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
人才培养成示范。作为全国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唯一(A档)专业群,建设以来取得智慧国土国家虚仿实训基地等国家级重大标志性成果,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1个,在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世赛选拔赛云计算项目获银牌(全国第2),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1金1银。
产教融合成范式。以国土资源产业学院为龙头,华测检测产业学院、砺剑天眼产业学院、讯方产业学院为支撑的“1+3”产业学院,全面实施“12345”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案例成功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华测检测产业学院、讯方产业学院成为校企合作典范。
科技创新成典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赣州地区恐龙动物群研究》,为赣南地区恐龙骨骼化石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获批的自然资源部离子型稀土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填补江西省高职院校空白,成为发展稀土优势产业,在革命老区创新发展上的先行示范。
技术服务成样板。校企合作共同开展蒙古国地质找矿、巴基斯坦地形图测绘项目,成为境外技术服务样板。实施的会昌县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生态地质调查等技术服务项目464个,技术服务到款额达7210万元,成为全国技术服务标杆,服务乡村振兴典范,有力支撑学校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60所服务贡献典型学校。
产教融合 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
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校企合作实施赣州市会昌县矿山生态修复项目(2.45亿),打造废弃矿区生态修复示范样板;开展桃江和平江流域1:50000生态地质调查,进行生态地质脆弱性分区评价,解决了盘古山镇下曾村长坝组500人的饮用水难题;开展赣州市南康区和会昌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项目到款额约1912万元,优质的三调数据库,为当地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
服务一带一路。校企合作开展蒙古国地质找矿(124万元),完成1/1万地质测量(简测)1.24km2、1/2.5万地质测量(简测)30km2等,圈定13幅单元素异常图,综合元素异常区11个,为该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矿业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资料。
服务自然资源行业。为自然资源系统培养优质毕业生1698人提供了才支撑,其中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各市自然资源局65个单位三定向培养基层管理人才290人。
服务稀土产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赣州地区恐龙动物群研究》,为赣南地区恐龙骨骼化石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自然资源部离子型稀土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针对离子型稀土勘探、开发及应用开展技术攻关,有效促进离子型稀土资源绿色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科技创新提升我国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
建立标准 支撑职业教育类型发展
助力构建国家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体系。组织开展了“国土资源类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动态调整调研论证工作”,提出增设2个高职本科专业和2个高职专科专业,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发布,完善了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一体化专业目录体系。
助力完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牵头组织制(修)定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国家专业教学标准6个,为规范全国同类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标准保障。
助力开发国家行业技术技能标准体系。参与制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地质调查员)、《不动产数据采集与建库“1+X”等级标准》公开出版;参与制定《北斗卫星综合监测系统工程技术标准》、《钨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等11项标准,成为测绘行业和化工行业技术标准,规范了企业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