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纪检监察室
网站首页|组织机构|党纪国法|警钟长鸣|时事热点|廉政文化|学校首页
关于举行第十届“青春倡... 11-09
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廉政... 11-09
关于组织学习《〈中国共... 09-16
关于强调中秋节、教师节... 09-16
工作提示(赣应职院纪工... 11-23
更多>> 
请输入要搜索信息的内容!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开发区文峰路9号      邮编:341000 

举报电话:

0797-8326179(纪委监督检查室)

0797-8327369(纪委综合办公室)

举报邮箱:

jdjc@jxyy.edu.cn(纪委监督检查室)

jwb@jxyy.edu.cn(纪委综合办公室)

 
廉政文化
给传统文化现代化“划个界”
2012-05-10 00:00 任洁  中国监察报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延续了民族精神的血脉,只有融入现代生活才会重获生机与活力,才能对当今社会产生影响。在经过了长期的断裂、革命话语的终结之后,现代化成为时代主旋律。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如何进行现代转型、融入现代生活的问题。
  在探求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必然会思考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方式、原则等问题。无论是现代化早期的“中西”、“体用”、“本末”之争,还是现时倡导的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走文化强国之路,实际上都关涉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方式和原则问题。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和争鸣,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要顺利完成现代转型,既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确认识,明确区分精华与糟粕,批判地继承;又要对外来文化有鲜明态度,明确区分香花与毒草,选择地吸收。可以说,关于这一点人们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共识的达成并不意味着文化实践的整齐划一。
  现时出现的文化现象折射出文化转型和文化建设的复杂性。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一些人打着“文化复兴”的旗号,掀起了此起彼伏的“国学热”、“历史剧热”,国人未及深思便身不由己卷入其中;一些地区凭借自身拥有的传统文化资源,为争夺文化名人等“形象工程”忙得不亦乐乎,甚至一些臭名昭著的反面历史人物也在被争夺之列;另有一些人为了“眼球经济”,借助现代网络和传媒技术,不惜对我国古代文化名人进行恶搞,彻底颠覆这些文化名人的传统形象……现象不胜枚举,后果引人深思。
  让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是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但如何融入,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客观来说,炒作国学、戏说历史、恶搞文化名人等在一定程度上使传统文化得以复兴,但却是以非常规的、不严肃的方式再现传统文化。这种复兴和再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传统文化。针对种种文化现象引发的争论,折射出当今人们价值观的多样性和日益宽容的文化心态。不论人们就具体的文化现象所持的观点如何,当下需要树立的是一种“划界”意识。
  要在严肃文化与娱乐文化之间划界。对于娱乐文化,人们大可不必过于较真,恶搞也好、戏说也罢,或许就只是为了张扬个性、幽他一默,获得一种欢愉的心情。怀着这种目的的文化行为应该得到宽容,在某种意义上这正彰显了大众文化的特征。但对于严肃文化,还是应该秉持一种尊重和敬畏的态度,恶搞、颠覆、解构和为求新而出新的文化态度对优秀传统文化只会造成伤害。
  要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之间划界。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划界实际是“经营性”和“公益性”的分野。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可谓文化发展的双轮两翼,二者互促互进却各有侧重。在文化产业领域,经营性目标为重,倡导繁荣文化市场,挖掘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具有的经济效益。在文化产业领域,人们可以为“眼球经济”剑走偏锋,暂时让“崇高”和“英雄主义”等宏大叙事隐居幕后。但是在文化事业领域,公益性目标为重,获取经济效益不再是首要目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才是发展文化事业的最终旨归。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与此相应,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特征。精神文化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意味着人们必然会以多种方式纪念传统、回归传统,这符合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尊重文化发展基本规律的同时,政府也要加强文化引导,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新文化的发展,构建唱响主旋律和形态多样、富有活力的文化生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闭窗口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2016   赣ICP备06002344号   学校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开发区文峰路9号
联系电话:0797-8327999 传 真:0797-8327999   招生就业处:0797-8326546 0797-8326576  邮政编码:341000